我国新建建筑“绿色化”已超90%
利好政策高频出现,绿色建筑行业获将迎来更大机遇!自十四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来,“绿色”成为行业关键热词,也愈来愈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绿色低碳、绿色建材、绿色金融”等相关话题也逐渐成为行业焦点,绿色建材已成为建材行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
住房城乡建设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过90%,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由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至2021年的20亿平方米。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超过25%,装配式建筑建设面积累计达到24亿平方米。
绿色建筑行业现状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民用建筑。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是“十大战略”之一,发展绿色建筑,是顺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之举。
我国绿色建筑比国外发展较为滞后,在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才正式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出台表明我国开始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并有意识的向着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方向发展。绿色建筑的目的就在于节能,它不是一个晦涩难懂的概念。有很多地区利用本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源条件来构造绿色建筑。
数据显示,当前建筑能耗已成为与工业、交通能耗并列的三大能耗之一,建筑能耗大约占全国总能耗的
20%~30%。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一般而言,建筑的碳排放主要通过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营、建筑维修、建筑拆解、废弃物处理7个环节构成全生命周期的排放。数据显示,建筑全生命周期排放中,运行阶段占最大比例,约为60%~80%;其次是建材生产的碳排放,约占20%~40%;施工过程仅占5%~10%左右。众所周知,建材是支撑我国城镇建设的基础材料,为改善人居生活条件、治理生态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建材企业大多处于高能耗高碳排放状态,减少建材企业碳排放量,对整个建筑业碳达峰有重要作用。绿色建材是构成绿色建筑的基础,发展和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对建材行业碳排放有重要影响。使用绿色建材,可以推动建立低碳、环保、节能、高效的绿色建造,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同时,绿色建筑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利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利用,从而减少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
随着国家科技专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支持绿色建筑基础性研究,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绿色建造等共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绿色建筑材料和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绿色建筑与互联网融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高节能、节水、节材的效果,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在中国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到,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发展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规划提出,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和能效提升,深入实施节能监察、节能诊断,推广节能低碳工艺技术装备,推动重点行业节能改造,加快工业节能与绿色制造标准制修订,开展能效对标达标和能效“领跑者”行动,推进绿色制造。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加快推进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